只要持续不断努力做同一件事
就能变成一个非凡的人
初看似乎愚钝的人,只要持续不断努力做同一件事,就能变成一个非凡的人。
“持续就是力量”,持续不断地钻研同一件事,“持续就会把愚钝变成非凡”。
社会称颂的名人达人,比如剑术达人、制作器物的名人、具备匠技的人、工艺大师、娴熟操作机器的人等,这些所谓名人达人都是在30年、40年乃至50年这么长的时期内,埋头于一行一业、锲而不舍的人。
不做这样的努力,就成不了名人达人。
有点小聪明、头脑灵活、反应敏捷的人,要他们在三四十年的长时间内做一件踏实枯燥的工作,他们往往坚持不了。
例如,刀匠名人不管严冬还是盛夏,在风箱前面,一边听师匠传授,一边抡锤锻打,40年如一日,这么枯燥的工作,头脑机敏的人干不来。
只有“愚钝”的人才能坚持,这种“愚钝”的人经过三四十年辛苦努力,就成了名人达人。
我想企业培养人才的要诀也在这里。
真正可靠的,是那些
默默工作、埋头苦干的人
从京瓷创业开始就跟我共事的几位干部,曾同我一起外出旅游,是属于私人性质的旅游。
过去,我同他们虽然是社长和部下的关系,但年龄上他们也只比我小三四岁。
跟他们一起旅游,让我重新明白了一些事情。本来我认为,跟我一起工作了几十年,与我距离最近的这些人,对我的哲学、我的观点都很清楚,都很理解。
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。
一同旅游时,我对一位老干部这么说:“你从那个时候起就有轻率的毛病,至今未改。确实,你性格开朗,这一点同我投合。但因为慎重不够,做事业就有危险。对此我有担心,所以大事情就不敢委托你做。”
因为工作中我经常对他发火,所以他心中也积有若干不满。
“稻盛先生,你从年轻时起就非常严厉,老是冲我发怒。但是人生有一点失败有什么关系呢。正因为有失败,人生才有意思,也才会有快乐。”
“对于你个人而言,不在乎失败似乎轻松有趣。但对于一个拥有几千名员工的企业负责人来说,因相扑中的所谓‘勇足’,导致失败,让公司破产,是不允许的。在你看来并不那么有趣、那么快乐的事情,也必须极其认真地去应对。因为你从年轻时开始,就认为有点‘勇足’无所谓,人生反而有意思。因为你是这样的人,所以责任重大的事情不敢让你做。”
我这么说,他感到很惊奇:“唉!是这样吗?”
把自己的哲学——我是按这样的人生观做事的——反反复复地向干部们阐述。
即使这么做,能达到跟自己思想水平相同的干部还是极少极少。
因此,即使干部在经营哲学上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,只要他们说:“社长的想法真棒,我认同、我喜欢,我愿意跟着社长干!”
只要他们认真努力,那么就要爱护他们,教育培养他们,增加像他们这样的干部。除此之外,没有其他解决的办法。
但是,说这种话的人中间,也有口是心非的。
“社长的想法,我非常理解!”说这话的人口气相当诚恳,因为当经营者很孤独、很苦恼,所以听到他能认同自己,心里真的很高兴。
尤其在喝酒时听到这些话,更是特别开心。“真的理解了,那太好了!来喝一杯!”于是同他干杯。
同时心想:“这样的粉丝,一旦公司碰到危难,他一定会铁了心、拼命跟着我干。”但就是这种人,稍不如意就轻易地辞职而去了。
根据我的经验,嘴上说得好听的人往往靠不住,真正可靠的,是那些默默工作、埋头苦干的人。
不能把领导者的工作交给
连数字都记不住的不靠谱的人
我整天都在思考,“想要开展这样的新事业,但这不是我的专业,身边也没有相关的技术人员。如果有这样的技术人员,把他的技术和我的技术相结合,应该可以搞出有意思的产品。”
恰巧有机会我遇到自己的同学,他向自己的朋友介绍我:“这是我的朋友,开办了一家叫京瓷的公司。”
双方交换了名片后,我才发现,原来对方从事的就是与我思考的新事业相关的技术领域的工作。
我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思考,工作内容早已进入了潜意识,所以双方话题很快就触及了这个内容,激发了我的灵感。
因为在潜意识中已经有了记忆,所以一下子就触发了。
第二天,我就联系对方,“有些事情想跟您交流”,然后登门拜访,对他说,“不好意思,希望能更详细地了解您的工作内容”。
最后邀请他,“请您一定加入我们的团队”,以三顾之礼,恳请对方加入我们公司。
告诉他:“如果您能来,我们可以一起开展这样的工作,一步一步做成那样,干出一番事业。”
因为我每天都在思考,就像下围棋时已思考过几十步后的棋法,因此能滔滔不绝地进行说明,热情邀请对方加入。
如果没有强烈的愿望,在同学会上交换了名片,稍微聊上两句就会结束,不会产生什么灵感。
在普通人看来,不过是普通朋友的简单交往和平淡无奇的相互介绍而已。
但是,当我们以渗透至潜意识的强烈愿望进行彻底思考后,这样的相遇就成了极好的缘分和机会。
每天真刀真枪、全力以赴地工作,就会产生这样的结果。
所以我说,“胸中怀有强烈的愿望是经营的第一步”。而且,这种愿望必须是强烈而持久的。
我想,大家的部下,不管是专务、副社长、董事还是部长,都有各自的目标,“这个月要做这些事情,下个月要做那些事情”。
但是,你去问一下具体的内容试试?当你问他:“你下个月打算做什么?”对方往往会“嗯嗯”地答不上来。
大家在社长面前汇报月初的目标时,手里都拿着资料,所以只要照本宣科就能说出“做这个,做那个”。
但一周或十天后,你再去问他:“你做了哪些工作了?”往往都不记得了。
如果是这种只在月初说一下的一时性目标,就不可能真正付诸实施,因为根本连记都没记住。
目标必须牢记在心,随时可以脱口而出,对数字要有清晰的概念,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
不能把领导者的工作交给连数字都记不住的不靠谱的人。
经营者也是一样。如果记不住“这个月要达到多少销售额,要获得多少毛利”等,还要一页一页翻资料的话,经营就不可能成功。
总之,重要的是强烈而持久的愿望。所谓持久,就是每天都在思考。
只要这样去做,愿望就一定能实现,事情就绝对能变得和我们心中所想的一样。这一点真实不虚。
哲学是为了
塑造“经营者”而存在的
我迫切地期望拥有可靠的部下。
于是,我教员工哲学,希望把他们塑造成和我一样的人;我向他们传达哲学理念,希望他们能拥有和我相同的心态,所以,我开始和他们交谈。
这是因为,我希望他们能用相同的思维方式,和我一起经营企业。
我虽然没有管理过大企业,但却能培养出管好二三十人左右的中小企业的人才。
我自己其实也就是这种水平。我想,只要能够培养出和我拥有相同思维方式、相同责任感的人才,再把各部分交给这些人,那么企业就能做大。
所以,其实我传授哲学是为了培养“经营者”。在晨会上让大家朗诵哲学,让员工学习哲学,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,这很重要。
但是,哲学其实是工具,“这家伙是我的二把手。因为他必须和我一起经营企业,所以我要彻底地让他掌握哲学”。
就是说,哲学是为了塑造“经营者”而存在的。
如果员工不能理解经营哲学,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东西,就不能把经营托付给他。
所以,是否能成为一部之长,取决于对经营哲学、对理念理解有多深。不是光靠头脑理解,还要看是否能灵活应用在行动中。
我把它作为基准,培养部下、培育人才。
向公司全体员工讲述哲学,渗透哲学,企业氛围就会变得非常良好,公司整体也很团结,会产生一定的效果,所以可以继续讲。
可是,最关键的是在一开始制定它的时候,就要把它当作培养和自己一样的经营者的教材。